然而,我們距離那個無法挽回的臨界點究竟還有多遠?
翻譯,簡而言之,即是“將文字轉(zhuǎn)換成另一種語言”。然而,任何有過多種語言經(jīng)驗的人都會深知字面直譯的潛在陷阱。盡管像谷歌翻譯這樣的應用為我們提供了快速便捷的翻譯服務,但它們在語境理解、多義詞匯、成語表達、地域性用語、性別差異,以及實際技術(shù)障礙等方面仍顯得捉襟見肘。
我們多數(shù)人都曾聽聞過那些幽默或是嚴重的誤譯事例,這些誤譯往往暴露了對所謂“低價值”語言的不尊重。在我首次擔任威爾士語/英語雙語詩歌選集的合作編輯與翻譯時,便曾親歷這樣的窘境。非威爾士語使用者通過谷歌翻譯嘗試理解希安·諾西的詩作《Rhyw Bedair Awr》的主題,其正確含義應為“大約四個小時”,但“rhyw”一詞含義頗豐。結(jié)果,詩作的標題被譯作“四個小時的性愛”——這一誤譯雖然為活動增添了不少談資,卻也凸顯了翻譯應用在語境把握上的巨大難題。
土著活動家羅賓·沃爾·金默爾曾將語言比作觀察世界的棱鏡,這一比喻令我深感共鳴。它讓我意識到,我們所體驗的語言越多樣,我們所能見到的色彩光譜也就越豐富。在我與資深翻譯家希安·諾西共同致力于雙語詩歌選集的編輯與翻譯過程中,這一理念始終貫穿在我的思考之中。
]]>